-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中国“五年规划”的历史演进及基本经验    

姓名:

 梁宁    

学号:

 19161213730    

保密级别:

 公开    

论文语种:

 chi    

学科代码:

 030503    

学科名称: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学生类型:

 硕士    

学位:

 法学硕士    

学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第一导师姓名:

 张丽珍    

第一导师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完成日期:

 2022-05-24    

答辩日期:

 2022-05-27    

外文题名: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Basic Experiences of China's Five-year Plan    

中文关键词:

 中国“五年规划” ; 演进轨迹 ; 演进特征 ; 基本经验     

外文关键词:

 China's Five-year Plan ; historical evolution ; ;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 ; basic experiences     

中文摘要:

“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将其执政使命和奋斗目标具体化、实践化和时代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体现。从1951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我国已经完成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也已开局实施。在70余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五年规划”调适完善,“五年规划”已经成为阐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明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引导规范社会和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政策系统。

从理论渊源来说,不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还是列宁和斯大林将其运用于实践,计划一直被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和发展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经济的有益探索成果,同时根据中国的具体现实、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发展规划,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明确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指引下,分阶段逐步实现的。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将“五年规划”划分为三个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五五”计划;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五年计划:“六五”计划——“十五”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的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围绕实现特定的阶段性目标,不同时期的“五年规划”推动了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发展、实践进步和制度完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五年规划”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特征:即规划性质由指令性计划向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并重的规划转变;规划目标由实现社会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变;规划内容由侧重于经济发展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转变;规划决策程序由内部集体决策向党的领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式决策转变以及规划体系由单一的经济计划向各级各类规划协调联动转变。这些演变特征的背后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的独特经验。

这些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追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行动指南、坚持以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基本原则、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发展的基本保障。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为“五年规划”的持续完善提供借鉴依据,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外文摘要:

The Five-Year Plan is an important policy tool for the CPC to make its ruling mission and goals specific, practical and epochal, and also a clear manifest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Since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in 1951, China has completed the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13 Five-Year pla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has begun. In the course of more than 70 years, the CPC has made continuous efforts to adapt and improve the Five-Year Plan,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licy system for clarifying the country's overall strategic goals, clarifying the government's prioritie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uiding and regulating the behavior of society and market entities.   

 

From the theoretical origin, planning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and means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society, whether it is the idea of Utopian socialists, the discourse of Marx and Engels, or the application of it in practice by Lenin and Stali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CPC has followed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absorbed the useful results of Marxist writers' explorations on planned economy, and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development plans in light of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and local conditions, thus achieving world-renowned achievements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hieved step by step under the guidance of clear long-term goals and phase goal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Five-Year Pla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ive-Year Plan during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period:the first five-year plan -- the fifth five-year plan; The Five-Year Plan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e sixth five-year Plan --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The Five-Year Plan for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Focusing on the realization of specific phased goals, the Five-Year Plan in different periods have promote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progress and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in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Practice is the source and driving force of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ve-Year Plan shows regular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nature of the Five-Year Plan has changed from mandatory plans to macro-strategic plans with both guidance and constraint; The goal of the Five-Year Plan has changed from realizing social industrialization to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then to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content of the Five-Year Plan changed from focusing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five-in-on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y.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has changed from internal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to multi-subject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the planning system has changed from a single economic plan to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of all levels and types of planning. And behind these evolution features contains the Five-Year Plan unique basic experience.Behind these evolving features lies the unique experience of the CPC leading the people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ese basic lesson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we always adhere to the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adhere to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for the ultimate pursuit, adhere to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guide, to respect the objective law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principle, adhere to the system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safeguard. By looking at history as a mirror, one can see the rise and fall. We should be good at drawing lessons from histor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Five-Year Plan, and offer Chinese wisdom and solutions for world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经典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斯大林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9]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1]国家计委体制改革和法规司编.十年计划体制改革概览(1978-1988)[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9.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相关专著
[1][德]弗郎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德]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M].王燕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M].魏平,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9.
[5][匈]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英]巴贝夫.巴贝夫文选[M].梅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曹文炼,张力炜.共和国的脚步:“一五”至 “十五”计划编制与实施的历史回顾[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8]陈胜昌主编.常用经济学名词解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9]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0]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1950-2000)[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11]樊纲.制度改变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2]樊建民.规划与谋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13]高尚全主编.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14]韩东.市场与政府: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为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
[15]匡家在.中国五年计划的演进——制度变迁与经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6]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刘日新.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8]刘瑞.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演变和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9]罗文东,周耀宏,李少齐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0]马凯,曹玉书主编.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1]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2]王绍光,鄢一龙.中国民主决策模式:以五年规划制定为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3]王一鸣.调整与转型———中国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4]鄢一龙,白钢,章永乐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5]鄢一龙.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6]杨伟民.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7]杨伟民等著.新中国发展规划7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8]杨永恒,陈升.现代治理视角下的发展规划——理论、实践和前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9]杨永恒.发展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0]尹俊,徐嘉.中国式规划:从“一五”到“十四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31]余源培主编.邓小平理论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2]张维迎.市场与政府:中国改革的核心博弈[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
[33]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4]朱佳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学位论文
[1]陈茉莉.《人民日报》“一五”计划宣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丁越新.政府五年规划编制中的多元主体参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8.
[3]董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特色优势及经验研究[D].山东大学, 2020.
[4]黄业佳.编制互动对五年规划质量的影响分析[D].重庆大学, 2019.
[5]江霞琴.功能调适、结构优化与整体政府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 2020.
[6]景红霞.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D].山西大学, 2012.
[7]李慧敏.公共政策传播中的媒介动员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 2021.
[8]刘暖暖.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的辩证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21.
[9]曲培栋.“一五”计划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20.
[10]沈凌.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研究——以中欧发展规划决策为例[D].中共中央党校,2014.
[11]王国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历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8.
[12]姚广利.新中国历次五年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基本经验研究[D].河南大学,2012.
[13]姚雪斐.中印五年规划比较研究——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D].清华大学,2014.
[14]于天.党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期刊论文
[1]“十三五”规划纲要诞生记[J].领导决策信息,2016(12).
[2]安蓓,陈炜伟,谢希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记[J].决策探索(上),2021(05).
[3]安淑新.“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
[4]巴里·诺顿.经济发展计划体系在中国的回归:论韩博天、麦尔敦和胡鞍钢的研究[J].开放时代,2013(06).
[5]本刊综合编辑.习近平: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和产业优化重组 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J].中国科技产业,2016(02).
[6]毕磊.新常态经济的经济学解释[J].人民论坛,2016(04).
[7]蔡之兵.“十四五”规划需要坚持六个维度[J].中国国情国力,2020(10).
[8]曹玫,武威.我国战略规划评估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 2020(11).
[9]常庆欣,邬欣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创新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3).
[10]车海刚.“十四五”: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20(Z7).
[11]陈升,刘泽,杨永恒.规划编制影响规划完成程度的定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9(05).
[12]丁志刚,于泽慧.论制度、制度化、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J].学习与探索,2020(01).
[13]丁忠毅.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J].理论导刊,2021(04).
[14]董煜.完善和创新五年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9(08).
[15]杜栋,蔺金磊.五年规划实施的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12).
[16]范宝舟.论毛泽东的经济认识论及其价值意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2).
[17]范鹏.从五年计划发展历程看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作用[J].求实, 2014(12).
[18]高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勇[J].经济体制改革, 1995(03).
[19]郭兴.五年规划背后的中国制度优势[J].党员文摘,2020(12).
[20]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J].计划经济研究,1984(11).
[21]何建武.现有五年规划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J].发展研究,2019(06).
[22]胡鞍钢,姜佳莹,郎晓娟.国家五年规划战略设计的公共政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3]胡鞍钢,姜佳莹,鄢一龙.国家五年规划决策中的智库角色研究——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参与国家五年规划编制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6).
[24]胡鞍钢,刘珉,赵海兰.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实践(1953—2020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
[25]胡鞍钢,唐啸,鄢一龙.中国发展规划体系:发展现状与改革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
[26]胡鞍钢,鄢一龙,吕捷.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以五年计划转型为例(从“六五”到“十一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7]胡鞍钢.“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J].求索,2019(06).
[28]胡鞍钢.解读中国发展奇迹的奥秘[J].博览群书,2013(06).
[29]胡鞍钢.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民主化——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30]黄宪起.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2).
[31]黄征学.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的难点及建议[J].城市规划,2020(06).
[32]黄征学.国家规划体系的演进历程与融合对策[J].改革,2020(04).
[33]霍国庆,顾春光,张古鹏.国家治理体系视野下的政府战略规划:一个初步的分析框 架[J].中国软科学,2016(02).
[34]姜佳莹,胡鞍钢,鄢一龙.国家五年规划的实施机制研究:实施路径、困境及其破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35]金民卿.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治国理政重要方式[J].中国纪检监察,2020(22).
[36]寇鸿顺,申浩良.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百年历程及其经验[J].中州学刊,2021(09).
[37]蓝枫.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践与探索[J].城乡建设, 2018(23).
[38]李宝元.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战略视界[J].经济学家, 2002(05).
[39]李金华.新中国13个五年计划的历史贡献与未来启示[J].东南学术, 2019(05).
[40]李萍,杜乾香.新中国70年经济制度变迁: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J].学术月刊,2019(08).
[41]李晴.我国制度优势研究现状与演进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行政与法,2021(04).
[42]李文.以五年规划引领发展是我国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11).
[43]李忠杰.气势恢宏的“中国规划”[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1).
[44]梁梁.从五年规(计)划的历史沿革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的提升[J].科学社会主义,2020(06).
[45]林木西.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J].经济学动态,2021(05).
[46]刘春雨,谭爽.健全国家五年规划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11).
[47]刘国宏.新时期我国五年规划的逻辑探讨[J].开放导报, 2015(01).
[48]刘瑞.我国五年中期规划的绩效与理念[J].社会科学研究,2017(01).
[49]刘维.朱之鑫:五年规划是重要的制度创新[J].中国设备工程,2018(22).
[50]刘晓伟,牛玉峰.变与不变:党领导制定和实施五年计(规)划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05).
[51]刘征.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思想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0).
[52]马建飞,王建康.五年规划量化指标中期评估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9).
[53]宁吉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及其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20(34).
[54]牛玉峰,刘晓伟.新中国“五年规划(计划)”研究的实践检视与理论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18(07).
[55]牛玉峰.“一五”至“四五”计划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8(06).
[56]裴广一.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理论演进、历史经验和实践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 2021(06).
[57]彭巨水.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五年规划”的理论逻辑[J].审计观察,2021(01).
[58]师博.新时代现代化新格局下“十四五”规划的新要求与重点任务[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0(05).
[59]石建国.我国五年规划编制的特点与启示[J].理论导报,2020(11).
[60]孙高峰.从五年规划透析公共政策制定及其传播效果[J].江淮论坛, 2018(03).
[61]田超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10).
[62]汪海波.新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的回顾:成就和经验[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01).
[63]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J].北京党史, 2012(02).
[64]王海杰,齐秀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1(05).
[65]王霁.树立科学的“先进生产力”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4).
[66]王维平,巩娟娟.我国“五年规划”的演进、特征与历史贡献[J].青海社会科学,2021(05).
[67]王文.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J].红旗文稿,2020(23).
[68]王永瑜.我国政府“五年”规划指标体系演化特征对比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0(05).
[69]吴丹,胡鞍钢,鄢一龙.国家发展五年规划的战略分析与实践认识——以“十二五”规划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70]吴江章,燕璐.彰显“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民生导向[J].群众,2020(20).
[71]武力.新中国实施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经验[J].前线,2010(04).
[72]相伟.“十二五”时期中国发展的新看点[J].领导之友,2011(04).
[73]肖宏伟.从统计数据看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进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8(16).
[74]徐忠.“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成功探索——周恩来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J].党史文苑, 2015(21).
[75]许宪春,唐雅,胡亚茹.“十四五”规划纲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04).
[76]许晓龙.作为治理工具的规划:内涵、缘起与路径[J].东南学术,2017(02).
[77]宣晓伟.“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及对“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启示[J].区域经济评论,2015(01).
[78]薛澜.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J].公共管理学报,2014(04).
[79]鄢一龙,胡鞍钢.中国十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情况回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80]鄢一龙,吕捷,胡鞍钢.整体知识与公共事务治理: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年规划[J].管理世界,2014(12).
[81]鄢一龙,王亚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评估方法[J].经济研究参考,2009(50).
[82]鄢一龙.改革开放与中国五年规划体制转型[J].东方学刊, 2019(02).
[83]鄢一龙.五年规划,让中国行稳致远[J].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5(11).
[84]鄢一龙.五年规划:一种国家目标治理体制[J].文化纵横,2019(03).
[85]杨近平.新中国五年计划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贡献[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86]杨伟民.改革规划体制 更好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19(08).
[87]杨永恒.发展规划定位的理论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9(08).
[88]詹成付.中国“五年规划”的力量[J].中国民政,2020(19).
[89]张国宁.从五年规划探寻中国发展“密码”[J].浙江经济,2021(02).
[90]张荣华,赵华.历次五年规(计)划中重大战略关系的发展演变[J].广西社会科学,2013(05).
[91]张书林.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领导——一种解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政治使命的宏观理论视角[J].理论探讨,2011(01).
[92]张新奎,侯远宝.国家治理视域下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 2021(11).
[93]张肇俊,汤堃.共同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J].党史天地,2009(06).
[94]赵广英,杜雁.“十四五”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协同治理研究[J].规划师,2020(19).
[95]赵平.关于新时期中共历次“五年规划”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05).
[96]赵学军.五年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若干基本关系——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2020(05).
[97]郑家昊.论社会治理中的规划——兼论中国政府的规划活动及其引导价值[J].探索,2016(02).
[9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黄群慧.“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与“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研究[J].经济学动态,2020(04).
[99]周曙东,韩纪琴,葛继红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理论探索[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
[100]周正兵.1981~2020我国文化政策的价值诉求:基于“五年规划”文本的语词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6).
[101]祝福恩,王泓.五年规划是发挥我国“四大优势”的重要方式[J].理论视野,2021(01).

其他
[1]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5(1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3]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N].人民日报,2020-08-07(01).
[4]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 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N].人民日报,2020-09-26(01).
[5]开局“十四五” 开启新征程——从二〇二〇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十四五”开局起步[N].人民日报,2020-12-21(01).
[6]乘风破浪开新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十四五”稳健开局纪实[N].人民日报,2021-08-15(01).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0-10-30(01).
[8]林远.胡鞍钢解读“十三五”规划中的目标和指标[N].经济参考报,2016-05-16(08).
[9]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10]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推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EB/OL].https://www.12371.cn/2020/11/01/ARTI1604197161399888.shtml.共产党员网,2020-11-01/2022-4-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tzl/2006-03/16/content_228841.htm.中国政府网,2006-3-16/2022-2-19.
[1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中国政府网,2011-3-16/2022-2-2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中国政府网,2016-3-17/2022-2-21.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s://www.12371.cn/2020/11/03/ARTI1604398127413120.shtml.共产党员网,2020-11-03/2022-5-8.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中国政府网,2021-3-13/2022-2-21.
[16]盛来运.不平凡之年书写非凡答卷——《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2/t20210228_1814157.html.国家统计局官网,2021-02-28/2021-08-19.
中图分类号:

 D64    

馆藏号:

 53711    

开放日期:

 2023-08-27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